English

大文学: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

1998-06-2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在一次采访中,有位作家对“纯文学”的概念提出质疑,认为应该提倡“大文学”概念。但现实的状况是,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脚步,社会分工越来越细,越来越纯,不仅文、史、哲早已分家,文学和艺术,文坛和艺坛相当隔膜,而非“相通”,即使文学内部,也是条块分割,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,各文学品种之间相互陌生。

记者最近就中国戏剧现状采访时,人艺演员濮存昕问记者对一个作家的看法,记者认为此作家属于早就应该被淘汰之列。导演林兆华谈到,戏剧界耐不住寂寞,忙着排小品和电视剧,戏剧原创缺乏精品。记者建议他可以加强和国内优秀作家的沟通和交流,请他们写剧本,林兆华对此很感兴趣,但觉得实际操作起来恐怕很困难,首要问题是作家不会写剧本。那么对戏剧界的情况、剧本该如何写等问题作家们了解多少呢?据中央实验话剧院一位导演说,关心戏剧、有时来看演出的,在北京能够数得出来的作家大概有两三位。似乎现在许多作家更热衷于参与影视创作,毕竟,这样的战略转移关系到切身利益。

然而,放眼世界文坛,许多杰出的小说家本身也是戏剧家。学者童道明说,世界上公认的经典作家包括莎士比亚和契诃夫。契诃夫原来是一个小说家,后来才开始写剧本,在世界上对他的理解有一个升华,即50年代初荒诞派戏剧的产生,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契诃夫,他作为一个戏剧家的地位已经大大高于他作为一个小说家的地位。其实戏剧更能发挥一个作家的才能和创造,戏剧比小说更具备形式创新的可能性,当契诃夫在戏剧领域一试身手时,就表现出不凡的才能。这点对中国作家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示,希望有更多的作家参与到中国戏剧事业中来,这对戏剧会有大的推动。

中国现代文学的许多大家也都曾以戏剧闻名,郭沫若、茅盾、老舍、曹禺包括张爱玲等作家程度不同地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印痕,可是当代作家参与戏剧写作的为什么如此之少?

作家赵玫生长在一个戏剧家庭,她父亲是天津人艺的导演,母亲是天津人艺的演员,她从小至今一直居住在天津人艺大院里。她说:我从小就看戏,但自己不敢写,我认为戏剧和诗是文学最高级的形式。在中国古代,白话小说根本不能和戏曲的地位相比,现在人们把戏剧世俗化了。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是两股劲,戏剧不可描述,小说可以有心理描述,雨果、契诃夫、福克纳、奥尼尔当然都写过剧本,契诃夫和奥尼尔是戏剧大家,但雨果的戏剧并不成功,在当时却很轰动,福克纳在戏剧、电影方面的写作大大失败。中国整个文学的繁荣,必须包括戏剧,现在由于电视、媒体等的冲击,使戏剧受到影响。我自己一直在写长篇,90年代初写的几部作品并不热,那会儿图书没有进入市场,后来从《武则天》、《朗园》时进入市场,遍布大街小巷,书出得多,就会有很多读者,《朗园》发行几十万册。目前长篇实行版税制,这样出版社和作家个人都得益。戏剧不是长篇运作的方式,还没有进入市场,我个人在对于要不要读者这个问题上,就有很大的转变。

从赵玫的介绍中可得到不少信息,其中一个最说明问题的就是有关长篇小说的创作。90年代以来,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继50年代长篇小说繁荣之后,又进入一个活跃时期,作家纷纷写长篇,出版社争着出长篇,长篇小说每年以数百部的数量出版。而与此同时,别的文学样式却不同程度地被忽略,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全面发展。

所以,对“大文学”的概念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。前两年,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周一到北京访问讲学,某中国学者在提问时问他“文学是否会消亡?”加藤周一含蓄地回答:“据我看,如果说消亡,小说或者诗歌某一文学品种也许消亡,但文学永远不会消亡。”这件事在学界一时传为笑谈,人们奇怪居然会有学者问出这样的问题。据记者分析,恐怕提问者口中的文学指的就是所谓的“纯文学”,而加藤周一回答的却是“大文学”。

在学科分支越来越精、人类疲于应付生存压力的今天,我们不可能再指望会有“百科全书式的”大作家出现,但“大文学”的概念还是应当提倡。不仅小说和散文需要繁荣,戏剧和诗歌也亟待振兴;不仅“纯文学”需要发展,通俗文学也应当上一个新的台阶。因为只要人类存在,文学就不会消亡,而“大文学”的概念才更有助于文学的发展和存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